咸丰帝(清朝第九任皇帝,名奕詝),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历史人物。在即位的初期,他以勤政爱民、锐意改革的姿态给国家带来了一线希望,甚至提拔了一批具有政治眼光与军事才干的汉人重臣如曾国藩、左宗棠等。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咸丰帝逐渐陷入了政治的困境与个人的沉沦。最终,他对国家的责任感消失,远离了朝政,将自己孤身投入到逃避的生活中,这直接导致了英法联军的迅速逼近,最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火烧圆明园”事件,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然而,考虑到清朝在当时拥有超过十万的军队,而外来侵略者的兵力仅有二万,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咸丰帝没有果断出击、坚决抗敌,而是选择了逃亡至热河呢?这其中的原因,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密切相关。
展开剩余79%咸丰帝从小便失去了母亲——孝全成皇后,年幼的他面临着皇宫内的冷漠与缺乏母爱。这个缺乏亲情的环境使得咸丰帝早早就与老师杜受田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杜受田不仅在知识上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指导,还在性格和治国理念上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作为太子太傅、礼部尚书、内阁协办大学士的杜受田,虽然职务并不显赫,但在当时的朝廷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也正是他,帮助奕詝顺利登上了帝位。
咸丰帝的成长之路并不顺利。在所有皇子中,他的学识与才艺都不如六皇子奕訢(后来的恭亲王),后者在治国理政、武艺以及口才方面都远超咸丰帝。最初,道光帝更倾向于立奕訢为皇太子。然而,奕詝却拥有了一个宝贵的优势,那就是他得到了杜受田的全力支持。杜受田教导他在父皇面前要通过仁孝来打动父皇,而非单纯依赖学识。例如,当奕詝在打猎时未能猎获任何猎物,杜受田便建议他说:“猎物正值受孕季节,不忍猎杀。”而在道光帝病重之时,杜受田教他通过痛哭来展现出自己对父皇深切的痛心。这些行为帮助奕詝最终获得了道光帝的认可,并被立为皇太子。
当奕詝最终登基为咸丰帝时,杜受田依旧是他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在初期的治国过程中,咸丰帝推行了一系列富有革新性质的政策,诸如严惩腐败、提拔曾国藩等能臣等,这些改革有力地稳定了清朝的政局。然而,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
1852年,灾难降临。暴雨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杜受田亲自筹集了大量的大米用于赈灾。为了防止赈灾物资被地方官员私吞,杜受田甚至亲自带队送粮。然而,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一个玩笑,杜受田在途中不幸染病去世。此时的咸丰帝,深感失去导师的痛苦,久久无法从悲痛中恢复过来。这也意味着,失去了杜受田的扶持后,咸丰帝不得不开始独立面对那些困扰清朝政权的内忧外患。
此时,太平天国的风暴已席卷大半中国,而英法联军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咸丰帝不得不亲自指挥,做出决策。然而,杜受田的去世让他失去了政治上的智慧支持。面对强烈的内外压力,咸丰帝感到茫然无措,不知道如何应对。尤其是在1860年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咸丰帝的政治立场摇摆不定,未能及时做出果断的决策。最终,他错把大沽口看作是保卫京城的重点,而忽视了英法联军从北塘登陆的机会。随着大沽口失守,清军被迫撤退,英法联军随之占领天津并迅速推进至北京,最终导致了圆明园的被焚。
尽管清朝仍有十万大军,但咸丰帝却丧失了指挥决策的信心。当他看见英法联军的迅速进逼时,并没有选择与敌人拼死一搏,而是选择了逃往热河避难。这个决定,不仅暴露了他缺乏政治远见和应对外敌的战略眼光,也揭示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放弃。
咸丰帝在位期间,内有太平天国的巨大威胁,外有列强的侵略压力,政治、军事、经济的各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他缺乏创新性的思维和足够的判断力,未能有效应对这些危机。长期的内忧外患逐渐侵蚀了他的斗志,甚至让他逐步堕入声色犬马的生活之中。沉迷于饮酒、女人、昆曲和鸦片的他,最终在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中因病去世,而清朝的政局也因此进入了更加动荡的阶段。
咸丰帝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不仅因为他未能有效带领清朝渡过危机,更因为他在面临重大国家危机时选择了逃避,这一行为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难以抹去的污点。
发布于:天津市
